摘要:自今年7月以来,宣州区境内持续高温无雨,降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少7成以上,塘坝干涸,河道断流,30余座水库蓄水量降至死水位,全区30多万农田不同程度受灾,5万多群众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自今年7月以来,宣州区境内持续高温无雨,降雨量比历史同期偏少7成以上,塘坝干涸,河道断流,30余座水库蓄水量降*死水位,全区30多万农田不同程度受灾,5万多群众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在这场先涝后旱的极端天气情况下,宣州区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发挥了巨大的抗灾减灾效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有条不紊。
小型水利建设忙
在新田镇赵村赵庄组,一条300多米、环绕全村的赵庄渠道正在紧张施工中。新田镇易涝易旱,洪水来得快,走得快,但破坏性强,对水利工程质量要求很高。正在施工的赵庄渠连接上游水库闸口和下游佃心坝,修建完成后可保证2000多亩农田60天无雨正常灌溉用水。在另一处梅清社区施工现场,董冲水库灌区配套工程也正在抓紧安装木板挡墙,计划对淤积严重的2.5公里沟渠段进行疏浚清淤整治,对渗漏、坍塌严重的沟渠段进行衬砌护砌。项目建成后,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0%~85%,可有效解决新田镇新泰村、新田村、梅清社区、赵村以及黄渡乡黄渡村11000亩农田灌溉水源不足问题。
经历了今年的先涝后旱,区委、区*把加强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据了解,2016年,该区计划除险加固小型水库2座、更新改造单站装机300千瓦以下小型泵站1803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闸8座、改造灌溉面积1~5万亩的灌区2处、扩挖塘坝1990口、整治河沟50条、改造灌区末级渠系6万亩。截*目前,该区已更新改造泵站785千瓦,改建水闸3座,扩挖塘坝1213口,清淤河沟21条。与此同时,溪口、周*、杨柳等山丘区乡镇也及时修复水毁塘坝830口,引水坝12座,自来水管道75.8公里,渠道19.8公里。
抗旱提水站作用大
“泵站终于出水了,我们4000多亩农田灌溉有保障了。”望着新建的五房提水站满负荷地从天门坝抽水灌溉时,寒亭镇天门村村干部*报喜显得十分高兴。7月初旱情初显,该镇一方面加强镇村力量,协调做好东干渠水源调度服务工作,*限度引水灌溉,解决塘坝干涸导致水源不足问题;一方面发动群众通过拦、蓄、引、提等措施,对境内所有可利用河流、水沟进行有效拦截,千方百计增加可用水量。同时,针对天门村五房、丁村、老梅等地势较高村组已无水可灌实际,想方设法引水补水。*报喜所说的抗旱提水站,为该镇于2015年争取实施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项目。作为项目主管部门,区水务局当时就充分考虑到地势较高和偏远地区特殊年景用水需求,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基础上,决定在该镇天门村天门坝新建1台45千瓦抗旱提水站。没想到刚刚建好,就在今年特大旱灾中发挥了明显抗灾效益。
在今年的持续干旱中,宣州区像寒亭镇一样通过骨干灌区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工程辗转引水、调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小型水利工程的作用不言而喻。截*8月底,该区已投入各类抗旱机械3万余台套,累计引提水1.5亿立方米,佟公坝、红旗水库、青弋江等骨干灌区提供抗旱水源达3.2亿立方米。
当家塘坝就是好
在古泉镇邵村行政村小房村民组一口当家大塘的“庇护”下,一片片稻田在烈日炙烤下绿色正浓、长势良好,丝毫没有一点受灾景象。村民汤才云感慨地说:“要是以往这样年景,这一片300多亩水稻早就绝收了,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作用大。”
地处丘陵地区的古泉镇主要依靠2000多个当家塘坝蓄水保丰,过去由于年久失修,一遇大旱,全镇90%的村组不同程度受灾,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缺乏水利支撑。痛定思痛,为确保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古泉镇结合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实施契机,在全镇广泛宣传动员,并配套出台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奖补政策,下大力气挖塘蓄水,助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古泉镇水利站长冯伦发介绍说:“过去当家塘坝没人挖,效益日益衰减,自从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后,群众从中得到真正实惠,现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挖。”在今年的特大旱情中,古泉镇新挖的600多口当家塘坝发挥了重要的蓄水保水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水源保障。(本网记者 袁万兵 通讯员 朱自强)
了解更多楼市信息,请拨400-887-1216